2025年对我来说挺重要的,我离开了自己工作了长达四五年的公司,开始切换到一个新的行业。
也同样在今年的四五月份,我做独立开发的朋友小A也来到了深圳找工作,从独立开发向打工人的身份转换。
由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找工作,所以我花了点时间把找工作的思路重新捋顺了一下。同时借助这个思路,也帮朋友优化了简历和面试的过程,朋友也顺利地找到了工作,特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所以我觉得这些方法论是有效的,记录在这里给大家参考。
当然,网上也有一些付费,帮助大家改简历或者提供面试咨询服务,我最开始各种看不惯,但是后来也释然了,因为有很多优秀的人恰恰因为表达能力不足,导致被埋没,对公司或者对个人,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遗憾。
当然,不同的面试对应聘者的要求可能有所区别,我这里主要针对技术岗位的面试做一个分析。
其实面试拆开来看也挺清晰,主要靠三个途径来了解应聘者的信息。
首先是简历,HR会通过简历对一些基础要求做一个筛选,面试官会通过简历去了解一个人的过往履历。
其次就是面试的过程,通过实际的沟通或者一些实际的面试题目,对应聘者的基础知识、个人品质和个人技能做一个进一步的了解。
再次就是面试前的背调了,当然这个过程主要是被动的,没有太多需要单独讲的。
下面我就前两个点展开来聊一下。
简历
简历是HR和面试官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,简历的质量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拿到面试机会。
小A在刚开始找工作时,跟我抱怨说简历发了很多,就是没有几个回应。他把简历发给我后,我一看,整篇整篇的都是自传,写他怎么出去玩,写他做了什么事。
我们要想清楚的一个事情,就是公司为什么要招这个岗位?必然是需要我们去解决某些问题的。
首先要说明为什么我们能解决。这当然是依靠我们的专业度,比如在历史上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,通过什么手段解决,达到了什么效果。这样公司就比较清晰,他之前做成过,现在也一定可以做成。
其次要说明为什么只有我们能解决,其他的应聘者解决不了。因为我们没有其他人的信息,所以首先要把自己的信息量化清楚,要让面试官能清晰地看到,我们是可以高质量完成目标的。
说明了为什么要招的问题,剩下的就是怎么把自己的过往履历整理的更加清晰易懂。
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的实践,就是框架思维。框架思维的好处在于,它是相对固化的,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停迭代的。搭一个通用的框架,然后把自己的经历放进去,每次面试完后,如果有框架没有覆盖到的点,就可以对框架做进一步的更新。
如果感觉比较模糊,我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。
比如公司经历介绍,我们在每一家公司的职位是什么,工作的职责是什么,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?工作的流程怎么样子的?跟周边团队是怎么协作的?
比如项目经历介绍,每一个项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,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,解决方案是什么,最终效果怎么样?项目中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是怎么解决的?
面试
假设简历最终通过了,我们成功拿到了面试机会,接下来该怎么准备面试呢?
我这里不讲刷题这类的硬性条件,不同岗位的刷题技巧是不一样的,而且也更加依靠大家自身的能力。这里主要谈一些软技巧,那种一个小时顶10个小时的技巧(这其实是一种不对称性,多加利用会有惊人的效果)。
框架有了,在面试前要多多基于框架练习,尤其是在我们讲话可能会紧张的场景下。这个我在文章《公共场合讲话紧张怎么办?》里有比较详细的描述,提前预演绝对是回报率超高的一种练习方式,你甚至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想验证你的演习是否有效。
另外有些同学可能担心,如果有些问题没有遇到过或者没有思考过该怎么办?
首先,上面的框架思维就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了。你可以把问题带到你的框架里,然后找他跟他相关联的信息,不一定完全按照问题来回答,有一些其他思路和想法也是可以展现出来的。
另外,多准备几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场景,去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细节,保留下最核心的主干,并且多加练习。这样在沟通的过程中,即使有些场景没有遇到,也可以举一反三,聊一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,并且能传达你在这种类似场景下能做得很好的决心。
好的面试官会主动引导你,把你的能力最大化展示出来。那如果遇到那种故意刁难的面试官,就是要找到你的盲区才肯罢休,这种环境不去也罢。
保持好心态,面试是双向选择,一切随缘。
总结
- 了解面试的意义,数据呈现自己的能力
- 搭建面试框架,不断迭代升级
- 提前预演,对信息的表达更有自信
- 面试就像找对象,最后还得靠缘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