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个问题放在有的人眼里可能就是一个玩笑,聊天就聊呗,还能怎么聊。但是放在我这个i人这里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。
我之前见过有这样的人,就是跟陌生人也能夸夸其谈,而且妙语连珠,虽然我很是羡慕,但也知道自己很难做到。
我小时候是非常内向的一个人,就是那种见了亲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的小朋友,内向是那时候大家对我的一致评价。其实也真不是家教的问题,就是单纯的内心抗拒打招呼,也不想主动跟别人说话,总是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。
这份内向可能是从上一代遗传下来的。我前些时候跟我妈聊天,她羡慕的说二姨虽然不识字,但是是怎么靠着问别人,自己一个人搭乘飞机从山东到重庆去找他的儿子。她说如果是换作她要跟别人说话,她得愁死。
那个时候我才知道,原来他之前能说会道,只是因为跟别人比较熟,其实她自己也很抗拒跟陌生人聊天。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,我不喜欢跟别人聊天的性格是从哪里来的。
但是在后面漫长的工作生涯中,我知道有些事不想做,但是还是要去做的,我也渐渐地尝试去融入大家的聊天环境。
我试图通过理解聊天的意义来帮我找到自己在聊天中的位置。从结果来看,这种方法是行得通的,所以我尝试着把这个思路再捋下来做进一步的巩固。
作用一:增进情感,建立与他人的连接
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直接的作用。
之前有一个说法,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,怎么能够快速融入,一个方法就是找别人一起吃饭。这是因为吃饭的过程中,大家心情比较放松,在这样的氛围下聊天更能激发大家之间的感情链接。
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话题,否则就会变得比较尴尬。
好消息是有一些固定的开场话题可用,这个其实也是我在《如何完整的准备一场面试》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框架,对于不同的场合下、跟不同角色的人聊天是可以有一些经典主题的,而且针对不同的回答,又可以有一些应对模式。
比如吃饭时,我们可能会聊到自己的家庭,如果有的人家里有小孩子又可以引申出另外的话题,比如小孩子的教育问题等。
当然这个是因人而异的,或者换句话说,因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异,这个多样的世界下容得下各式各样的人。
比如说有的人就是有某些兴趣爱好,而对其他的事物丝毫不感兴趣,这种就是找到自己的圈子就好了,也没必要委屈了自己。
同时我也见过有一类人非常的有活力,对各个方面都有涉猎,你聊到哪里他都能接过来聊。
通过跟后者的聊天,我还真学到了一点诀窍,那就是给别人贴标签。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标签,比如小A喜欢摄影,小B喜欢打台球,那么在日常中就可以积累相关主题的素材或者问题,下次聊天就可以一窥他们的视角,甚至有一天,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启发性思考。
这里其实就说到了第二点作用了,也就是获取信息。
作用二:获取信息,增进与世界的连接
获取信息是奢侈的,因为毕竟这是一个轻松的聊天环境,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工作环境或者咨询场景。
我们其实最好不要期望聊天,能真的获得很多实质性的信息,因为聊天本身就是以吹水为主。如果真的获取到了某些有用的信息,那也是运气比较好。
这一点很有启发意义,换一个思路,我们也不用承担太大的压力,想着给对方完全准确的信息。聊天就是聊天,随便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我之前聊天还担心别人提的问题,自己回答不上来,现在回想起来有点过虑了,而且也真是难为了自己。
另外,我还发现有的人对聊天的目的不是很清晰,所以就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造成对峙的局面,场面可能会一度比较尴尬,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,因为是非对错并不在聊天作用的范围内。
作用三:了解他人想法,提升自我认知
我们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,有自己的思考设定,所以大家对一些事情的理解会迥然不同。
通过聊天,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,可能理解不同的人,在自己的立场上是怎么考虑一件事情的。我觉得这个其实是聊天最最重要的一个作用。
我见过一些人,他们思维简单,对事情的理解也相对简单,大部分时候要揪个对错,而对思维的多样性却置之不理,也不理解对方说出某一句话时的背景。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。
我也见过一些人,他们目标明晰,并且能够主动屏蔽一些无关紧要的杂枝错节,直达主题的核心。我也能从中窥见别人思维的魅力,同时也就更加注重聊天的价值了。
通过聊天,我也更能理解别人思维方式的源头,比如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,遇到了些什么人、什么事,导致他当前是如何思考的,一切也就顺利成章了。
我相信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,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、角色定位以及思维模式。所以我总是比较在意,有些别人表达出来我却想不通的结论,为什么大家会这样思考,所以我会在聊天的过程中去询问他们的思考过程。这种理解也会随着聊天不断地加深,变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总结
好啊,总结下来的话,聊天就是一个我们不断跟外部建立连接,并且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。
理解了这个过程,聊天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。